top of page

我们的社交媒体
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  • QQ图片20190302213724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QQ图片20190302213855
Vandaveli.png
Image_20240605103349.png

我们的合作伙伴

2.png

本文来源:精英说

最近读了一本书,名叫《妈妈走后》,原名“Crying in H Mart”,讲述了一段复杂的母女关系,看得人心里非常感慨。


作者是亚裔美国女孩儿米歇尔·佐纳(Michelle zauner),这是她的第一本书(自传),因为成为奥巴马年度推荐图书,在亚洲媒体引发不小轰动。


更难得的是,这本书在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了一年。米歇尔本人还因该书入选《时代周刊》“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”!

米歇尔身上有很多标签,歌手、吉他手、词曲作者、畅销书作家等。出生于1989年的她,年少时非常叛逆,一心要当音乐家。而她母亲最担心的事儿,是她会忍饥挨饿。


整个青春期,米歇尔和母亲一直处于冲突和抗争状态。她大学毕业后开始理解母亲,但母亲突然患了癌症,这让一切都变得无所适从。


母亲后来还是离世了。米歇尔想要找到和母亲之间的联结,她走母亲走过的路,吃母亲爱的食物,见母亲认识的人,并将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书《妈妈走后》……在无数次的回忆和崩溃中,她最终与自己和解,并找到了人生方向。

懵懂幼儿期,


依恋母亲又害怕被责骂


米歇尔的父亲是高加索白人,母亲是韩国人,他们都没上过大学,是普通打工人。1983年,父亲在韩国首尔参加培训项目,偶遇了一个漂亮的酒店前台,约会3个月后向她求婚。


后来,他们在日本、德国都生活过,6年后在韩国首尔生下一个女孩儿,就是米歇尔。


米歇尔1岁时,父亲被安排到美国一个卡车代理公司上班,于是携妻带女前往。后来,他们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尤金市定居。

米歇尔小时候很黏妈妈。和所有孩子一样,妈妈就是她的全世界。而母亲辞了工作,专职在家陪伴她长大。


母亲会教女儿韩国传统屈膝礼,也会哄她穿上黄色连衣裙,两人笑着闹在一处。不管在厨房高脚凳上,还是家门口的草地上,都有母亲陪伴她的身影。


那时候,米歇尔能尽情嬉笑玩闹,因为一回头就能看到母亲。母亲,给了她生命最初的安全感。

米歇尔10岁时,他们搬家到城外的林间小屋。那里地处偏远,方园几英里都没有一个邻居。米歇尔感觉很孤单,她找不到能一起玩的小伙伴,唯一能说话的人只有母亲。


但是,她不再想时刻黏着母亲了。因为母亲的爱太严苛,这让她感觉很不舒服。母亲是个特别精致的女人,穿了10年的外套上没有一个毛球,皮鞋上也不会有任何划痕,让家里所有的东西都保持纤尘不染……母亲也用同样的要求对待女儿。

母亲希望米歇尔能做到最好,不管生活上还是长相上。她经常会捏女儿的鼻梁,以免鼻子塌陷;每天清晨,她会让米歇尔抓紧床头板,再用力将女儿的腿拉长,以免女儿长不高;米歇尔如果皱眉或笑得太剧烈,母亲也会阻止,因为会弄出太多皱纹。

可是,米歇尔似乎总在闯祸。她会在刚拖好的地上洒下汤汁,整天像假小子一样,也经常让自己受伤。而每当这个时候,母亲都会冲她大吼大叫:“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,不要去爬那棵树,不要……”


米歇尔很矛盾。一方面她想躲着母亲,因为那些规矩和期盼让她备受折磨;另一方面她也想保持亲密关系。她会做家务刻意讨好母亲,发现母亲喜欢韩国料理后,她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忱。母亲对此赞不绝口,浑然不觉女儿是在讨自己欢心。

尽管如此,母亲仍是米歇尔最亲密的人。她的父亲不是在工作,就是在泡吧,除了赚钱养家,几乎没有关注过女儿的内心世界。


叛逆青春期,


因音乐与母亲矛盾重重


作为混血儿,米歇尔在学校不太受欢迎。虽然在美国长大,但同学们将她看作亚洲人;而当她回到韩国探亲时,又被视为美国人。夹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她,长期无法获得身份认同,这让她在青春期更加迷茫。


读中学时,米歇尔过得不快乐。她睡不着觉,每天都很疲惫,提不起精神去做任何事。她成绩原本很好,但那段时间下滑非常严重。


母亲不理解米歇尔,认为女儿只是被宠坏了,为此特意报了更多课外辅导班,同时在家采取更为严格的“管控”:讽刺女儿的体重,调侃她的长相,责怪她不负责任,数落她不用自己买的化妆用品……但这样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,她们的关系日渐恶化。


米歇尔在苦闷中爱上了音乐。


15岁那年,米歇尔观看了一个乐队的现场演出,之后疯狂地迷恋上这种能宣泄情绪的方式。她央求母亲买一把吉他,母亲原本不同意,不过在圣诞节时还是买给了女儿。


之后,米歇尔每周去上一节吉他课。上课是在有点尴尬的“课程工厂”,类似于沃尔玛超市,提供十多个隔音小房间。米歇尔在网上找乐手教她,幸运的是,她的老师很不错。


除了学吉他,米歇尔还开始自己写歌。她和当地比萨店签约,在餐厅的小吧台上演出。虽然观众寥寥数人,吉他声在超市的轰隆声中几乎听不到,但她很兴奋,觉得这是自己梦想开始地方。


稍有经验后,米歇尔开始寻求更多演出机会。她为自己制作宣传海报,挂到附近店铺的窗玻璃上。还在网上制作了个人主页,发给当地乐队和活动主办方,终于有了在音乐厅做暖场表演的机会。


米歇尔兴高采烈地准备着一切,换了新吉他,带着好看的音箱,穿上彩虹色条纹衬衫和微喇牛仔裤,那是她认为最酷的装扮。她的父母也去现场了。演出非常顺利,听着父母夸赞“棒极了”时,她非常开心,觉得终于得到了母亲的认可。


米歇尔没想到的是,母亲只是在敷衍。演出结束后,大家一起吃饭,米歇尔提出要录唱片,母亲神色瞬间冷了下来,看着她的眼睛说:“我一直在等你放弃这一切。”


母亲接着说,自己一直后悔让女儿学吉他,因为音乐呀、艺术家呀都是没谱的事儿,日后很容易忍饥挨饿,而女儿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考上大学,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。


米歇尔大怒,什么叫没谱的事儿,那是她最爱的事业!母女俩大吵一架,结果是米歇尔离家出走,住在朋友家,抽烟、逃课、不交作业,成绩一落千丈,甚至一度有结束生命的念头。


米歇尔再次回到家后,母女关系非常疏远。她们长时间冷战,偶尔说话又是不断争吵。终于有一次,母亲再次批评她的穿着时,她开始反击,嘲讽母亲没有思想:“那又怎样?我不像你,我有更重要的事要想,才不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。”


母亲伸手打她屁股,就像以前她犯错时那样。但这次她没有忍受,而是和母亲扭打在一起。愤怒的母亲爬到她身上打她,哭着大喊:“生了你以后,我打过一次胎,就因为你是这么个糟透了的小孩!”


那时,她们母女关系几近崩裂。

母亲突然患癌,


她想做个完美女儿


米歇尔最终考上了大学,在布林莫尔学院攻读创意写作专业。米歇尔最初是想逃离父母监管,而真的远离后,她又开始想家。


母亲经常给她寄各种好吃的食物和日用品,都是精心准备的,买的鞋子都会提前试穿几天,生怕新鞋磨到女儿的脚。而米歇尔也开始考虑母亲的想法,寒暑假回家前,她会将衣服上的线头清理掉,再小心翼翼地擦净靴子,努力做到母亲要求的那样。


她们的关系和缓了很多。虽然曾经吵过、闹过,但她们始终是彼此最爱的人。


大学毕业后,米歇尔留在费城工作。她加入了一个不知名乐队,担任吉他手和主唱。乐队不赚钱,为了获得巡演机会,她同时做3份兼职,在漫画店打工、在电影发行处做市场助理和在烤串店做服务员。


她交了个男朋友,两人住在脏乱的到处都是苍蝇的顶楼,和儿时一尘不染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她将自己活成了母亲最不想看到的样子,像个不得志的艺术家,过着逃避现实的生活。


她又陷入了迷茫。毕业后折腾了3年,乐队没有一点儿起色,而且有成员陆续要退出了。她还没想好以后怎么做,这时,一个噩耗传来:母亲患上了胰腺癌!


那时,米歇尔刚25岁。她离家7年了,逐渐能理解母亲的付出,就在她以为母女关系好转时,突然得知自己就要永远失去母亲了。她不能接受,辞去所有的工作,暂停乐队演出,然后回到家去陪伴母亲。


一次又一次的住院化疗,一天又一天的陪护,但母亲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。她试着要带母亲去旅行,又因为突然发病而取消。她试着了解去看望母亲的亲人,却发现自己听不懂韩语。母亲住院时,她经常彻夜在床边陪护,给母亲倒尿盆、擦洗身体……


她想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,努力做个完美的女儿。她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,却仍是留不住母亲。


大约五个月后,母亲开始靠插管和机器生活。米歇尔非常害怕,怕母亲再也无法参与她未来的生活。她做了个决定,尽快结婚,让母亲看到自己的婚礼。说来也怪,婚礼前后,母亲的精神竟然恢复了许多。


看到米歇尔穿上婚纱,母亲露出了久违的微笑,她夸赞女儿:“真是太美了!”米歇尔征询她的意见,想让她像之前一样挑毛病,但母亲只是说一切都是刚刚好。


那场仓促的婚礼,竟然进行得很顺利。米歇尔和母亲的遗憾,少了一些。


母亲去世,


她在痛苦中获得重生


婚礼结束2周后,米歇尔的母亲病逝了,那是2014年10月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米歇尔都在寻找母亲留下的点点滴滴。她去专门销售亚洲食品的超市,探索母亲最爱的韩国食物,也看望母亲在韩国的亲人。


米歇尔还找了一份厨师的工作,每天忙得不可开交,这样就没时间难过了。静下来时,她会像母亲一样做饭、收拾东西,或者去写歌,都是与母亲相关的琐碎日常。


就在她准备放弃音乐时,她为母亲写的专辑《日式早餐》火了,她受邀成为演唱会的暖场歌手。同时,她写的文章《爱、失去和泡菜》被评选为年度最佳散文,又出版了畅销书《妈妈走后》。

她新建了乐队,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演出机会,并开始全球巡演。米歇尔如今34岁了,成了成功的音乐人。


她很想让母亲看到现在她的样子:收入稳定;经常打扮得美美的,为时尚杂志拍摄照片,也接受电视节目采访;她写的书即将被改编成电影,她和母亲的故事将会被更多人知道,而她也会为电影配乐。


母亲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,而她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接近母亲。


母亲与孩子的关系,原本就很复杂。米歇尔在母亲病中时,曾多次和母亲深谈,并开始欣赏彼此的不同。她在艰难地理解母亲,母亲也在费尽心力地理解她。有一次母亲对她说:“你知道我意识到什么吗?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这样的人。”


听起来很奇怪,明明是自己养大的,却似乎一点儿也不理解。两个原本独立的个体,因为子宫和生活有了亲密关系,却又很容易忽视对方独特的个性。


很多时候,世事就是如此无奈。但幸好最终的最终,母亲与女儿终将相遇。米歇尔说她会变得像母亲,因为她是母亲留在这个世上的人。

2023股市面临巨大风险,关注“一级市场”投资机会


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第一个私人银行(北京商业银行)的发起人 - John Wang为我们一对一解析一级市场投资机会和风险 “一级市场”投资研讨,不对公众开放,仅限“实名”认证的注册会员


加入方式: 1, 微信: Vandave 2, WhatsApp: 604-7227628 3, 视频号: 时空“资升堂”联系在线客服

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

 
 

免责声明

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 如有争议,请随时联系我们!

 

扫码关注我们吧

微信公众号|温渡传媒

资深媒体人|华美嘉

社群运营 · 融媒制作

公关策划 · 活动推广

商务合作:1-778-707-5568

Email:vandomediacorp@gm

ail.com

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vandomedia

Instagram:VandoMedia
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neezhao716VOA




本文来源:腰钱

“X项目最笨的小孩”


上个月的一天晚上,妮莫突然说要和我聊一聊。看她情绪低落的样子,我就知道,肯定是遇到什么事了。


房间里,她低着头说:妈妈,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,我觉得我没有存在的价值。


我一听就慌了,肯定是我的锅,赶紧先道歉:我在忙工作或做家务的时候,跟你说话有点急不耐心,有时还吼你,我向你道歉,以后我会注意管理情绪的。


她摇摇头说:不是因为你,是因为今天发了成绩后,同学嘲笑我是最笨的“X项目”小孩,我觉得我很失败。


我一听就愣住了,开解她:他们瞎说,你绝对不是,你会很多他们不会的东西,上次学校选拔,你不是被评委推荐去了荣誉乐团吗?你在网上画的动画不是有很多人喜欢吗?人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是第一名的。


虽然我表面上不当回事,但心中确实有点情绪,我跟闺蜜吐槽:有毒吧,X项目的娃都已经够优秀了,就这一小撮娃却依然还是要分阶级、互相踩踏,去哪都卷难道是咱逃不开的宿命吗?


X项目是某大学数学学院开设的天才青少年数学计划,在全州的公校和私校开放两次考试,每年录取400个新生。


大多数孩子从6年级开始参加选拔,录取之后,会用两年学完高中的数学,再用三年学习大学的数学内容,顺利的话,16岁的时候,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半个数学学士学位。


在妮莫还在低年级的时候,就经常能看到X项目的家长们在邻里群聊去大学接送孩子的事。那时就觉得哇,这些孩子好优秀好牛逼啊,小学没毕业就已经去大学的教室,听大学教授上课了。


但是我家属于薛定谔的鸡娃,从来没有什么未雨绸缪高瞻远瞩,不到最后临门一脚,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会不会推娃一把,所以就这么一路混吃等死到了6年级。

第一次考试


妮莫到了6年级,也可以参加这个考试了。第一次考试,我们也没经验,想先探探路。直接削了两支铅笔,让娃去裸考,裸到什么程度,不仅没复习,连瞎蒙要选C的秘诀都没说。


考场外,除了印度家长,就是中日韩面孔,偶尔有几个白人面孔,结果还是混血娃。其他小孩走出来面色平静或略带喜悦,只有她哭丧着一张脸,告诉我们:时间到了答题卡没涂完,老师说手不能放桌上了。


结果不用说,分数惨不忍睹,这一下激起了我的好胜心,我厚着脸皮去问了一个高年级学姐的妈妈,这个考试该怎么复习?


学霸妈妈云淡风轻:啊?我们没辅导孩子复习,孩子自己每天刷了下题库,一次就考上了。


什么?还有题库?


学霸妈妈也很吃惊:你们没有做过题库?印度人还专门开了X项目的考试培训班呢。


什么?还有培训班?


怪不得第一回当炮灰了,原来考试没那么简单。学霸妈妈爽快地把题库文件发了过来。


这份题库,就犹如茫茫大海上突然出现了灯塔的光亮,我们瞬间就有了前进的方向。


备战第二次考试的日子,有点不堪回首。


每天吃完晚饭,都能听见老公绝望的吼叫,偶尔掺杂几声孩子的抽泣。连寄养在我家的狗,一吃完饭都知道赶紧跳上沙发,紧紧挨着我,客厅里老公吼一声,它就浑身一激灵。


虽然第二次考试依然没过,但是成绩提高了一大截,我们看到了曙光——离分数线,只差6分了,只要再努一把力,就成功了!


裸考的祸根


学霸的妈妈来问结果,我说就差一口气了。她安慰了我,说那个题库有点年头了,估计已经过时了,你去问问罗恩的妈妈,做一做她手上的八套真题,紫腚能行!


第三次考完,妮莫从考场里走出来的样子,终于也是略带喜悦的脸色了,看着其他小孩哭丧的脸,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年前的自己。


虽然考上了,但当年无知的爹妈让娃去裸考的祸根,还是埋下了。


每次接孩子的时候,我都会感叹,亚裔家庭太能卷了,从校车上鱼贯而下的孩子们,除了东亚娃,就是印度娃。白人有那么零星两个,非裔拉丁裔是一个都没有。


我看了下数据,十几年前,这个项目里62%的学生都是白人,而十几年后,白人已被亚裔卷得无立锥之地了。


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国,我一个澳洲的读者说,他们学区现在已经卷到了新赛点,白人早已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,现在是亚裔娃之间的内卷——印度人已经被华人彻底卷废了,天才班按成绩排序录取,印度人竟然一个都没考进,华人家长最后直接拉了个微信群。


妮莫学校里数学分为三个班,X项目、快班、慢班,按照大家不同的学习进度,分班开课。也就是说,能进入X项目的孩子,已经是数学成绩最好的那一撮了,你以为这种踩踏就停止了?


漏漏漏,大漏特漏。


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亚裔的地方就有尊卑,超过三个人,就一定要分出上中下来。


妮莫因为考了三次才考进去,这成为了某些孩子眼中的一个bug。她经常回来埋怨自己:校车上谁谁又嘲笑我考了三次,我考了三次,是不是因为我比较笨?


而第一次就录取并在每次小考都保持全A的,才是站在巅峰接受大家膜拜的神。


倒霉孩子,你人生感受到的第一个鄙视链,全赖你爹妈当年过于轻敌啊!


亚裔小孩的全A宿命


X项目采取淘汰制,按平时作业、三次小考综合计分,B以下就会收到警告信,再不整改,就会被踢走。


现在我家的情况是有点骑虎难下。


第一学期的学习,妮莫拿了A,说实话这让我很惊喜。我本来就知道她没有继承她爹的理科基因,她喜欢的是音乐和艺术,但是考大学时,SAT数学就占了800,这个咱躲不掉的。只有现在把动能蓄高点,以后才有退步的空间。


总而言之,我的期望是,她能跟着亚裔大部队混个中不溜秋就行。


但是第二学期的课程突然加大了难度,开始涉及高中代数,妮莫上一次小考的成绩只有70多分,和成绩的压力一同而来的,还有某些亚裔同学的嘲讽,和她对自我评价的困惑。


我跟妮莫说,如果你实在压力很大,我们可以退出来,下学年上普通数学课。


妮莫沉默了很久说,我不能,我放弃了他们会一直嘲笑我到毕业的。


曾经每天只关心“中午吃啥”“晚上吃啥”的小孩,竟然也开始对人性的幽深有了初步的认知,那一瞬间,我觉得她不能逆转地长大了。


既然不能回头,那我们就只能往前走了。感谢她爹的绝望嘶吼功,最近的一次小考,她的成绩终于又回到了90多分。


但这次我一点也没有高兴,因为我们好像进入了一场没有退出机制的游戏。

这场亚裔争霸赛,让我最恐惧的一点是,没有尽头,不知餍足,无法退出。


去年印度裔的里希·苏纳克当上英国首相的时候,推上就有个黑色幽默疯狂被转。


谷歌的印度裔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,收到了他父母的越洋电话:


"你看看里希,苏纳克叔叔的儿子,比你还小8岁就当上了英国的首相,你还只是个CEO。”


他说:“妈,我不能取代拜登。”


他妈说:“试试看,你可以的,你不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发生呢?”

在印度,这种文化叫“Sharmaji ka beta”,不管你薪水有多高,不管你有多棒,总有一些沙玛吉之子,比你更优秀,薪水更高。家长擅长用他们不断地push你前进,但是你会发现,你超越了他们之后,又有其他的沙玛吉之子跑到了你前面,这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比赛。


在中国,这种文化叫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
身在这场游戏中的人,即便已经是最好的那一波了,也永远不会感到满意,因为他们想做的,是最好的那一个。


上篇《简历亮瞎眼的亚裔卷王,为什么纷纷被藤校拒之门外?》的评论区有读者说,“这是一种不成为人上人就无法保障基本的权利和生活空间的恐慌,卷不是为了过得多好,只是为了活下去,欧美的躺平心态,还得富养几代才有。所以我不觉得亚裔有什么问题。”


说实话,我对此很悲观,亚裔对成为“人上人”的追求是刻在文化、地理、历史、观念、基因里的,是永远不知疲倦地好了还想更好,不会随境遇的提升而减轻,富养多少代都很难改变。

如果众人的卷“只是为了活下去”,该如何解释那些最贵最顶尖的私校和牛校国际部里,挤满了最有钱的一批人的后代,又如何解释那些生活在欧美的亚裔,早已不必担心生存福利,却依然热火朝天地卷生卷死。


脚下踩踏着不如自己的人,恐惧自己会跌落,向上仰望着天龙人,期待能再上一个台阶,找不到人生坐标,只有在无止尽的比较中,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位置。


人就是江湖,你怎么退出?


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亚裔的宿命。

2023股市面临巨大风险,关注“一级市场”投资机会


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第一个私人银行(北京商业银行)的发起人 - John Wang为我们一对一解析一级市场投资机会和风险 “一级市场”投资研讨,不对公众开放,仅限“实名”认证的注册会员


加入方式: 1, 微信: Vandave 2, WhatsApp: 604-7227628 3, 视频号: 时空“资升堂”联系在线客服

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

 
 

免责声明

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 如有争议,请随时联系我们!

 

扫码关注我们吧

微信公众号|温渡传媒

资深媒体人|华美嘉

社群运营 · 融媒制作

公关策划 · 活动推广

商务合作:1-778-707-5568

Email:vandomediacorp@gm

ail.com

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vandomedia

Instagram:VandoMedia
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neezhao716VOA




All Videos

All Videos

All Videos
Search video...
麦当劳的房地产神话

麦当劳的房地产神话

04:58
Play Video
连续三天反弹,又转势了?还是死猫跳?2022/09/09

连续三天反弹,又转势了?还是死猫跳?2022/09/09

01:34:25
Play Video
美股9月“开门黑” 美元创二十年新高 - 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, 2022/09/02

美股9月“开门黑” 美元创二十年新高 - 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, 2022/09/02

01:36:24
Play Video
Banner1
bottom of page